忆曾经的三堂街金矿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地出现了一股采金、淘金热,三堂街金矿应运而生。 三堂街金矿在原三堂街公社的包狮村大队,人们…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地出现了一股采金、淘金热,三堂街金矿应运而生。

三堂街金矿在原三堂街公社的包狮村大队,人们习惯地称为包狮村金矿。这里曾有三次开矿采金经历。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一次是民国时期,由实业家吴肯孚出资开矿。矿井开在贡照湾一山坡下的稻田里。井口很小,每次只能容1人上1人下,2人相反而行。井路又很陡,坡度为75度或80度,两边有竹扶手,顶上和两边用矿木支撑。没有电,矿工把烧煤油的矿灯缚在额头上照明。没有矿车,矿工用弯扁担,把废石和矿石一担担挑上来。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曾出过一段时间的好金。后来,因地下水过大,抽水设备不行,而被迫停办。这矿井被称为1号井。只是现在满井积水,深不可测,让人胆颤心惊。

第二次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征收了大片稻田,从1号井入手,准备大干一场。但光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却无科学的实施方案,更无充足的电力和优良的设备作保障,也因地下水过大而夭折。

第三次就是在1975年初的这一次。这是由原益阳地区工业局黄金办具体指导,实行县(桃江县工业局黄金办)、区(三堂街区政府)、社(区属的红旗山、三堂街、湖莲坪、合水桥4个公社)三级联办的三堂街金矿。区、社各抽一名干部组成矿领导小组和矿党支部,任命胡笑山为矿长兼党支部书记,其余4位同志分管政工、后勤、生产安全和对外联络。下设采掘工区、机电组、选矿组和后勤组。确定行管人员5人,分别负责办公室、广播室、工程员、会计、出纳。在行管人员中少一个办公室人员,是由广播员暂时兼任的。

当年,我正在红旗山公社办公室工作。曾同我一道在公社工作的郭章槐同志,已调金矿抓政工,很了解我,便电话联系党委书记刘瑞庭同志,提议把我调金矿搞办公室。当即,刘书记找我谈话。我没有过多的考虑,斩钉截铁地回答:”作为一名党员,我绝对服从组织的安排!″第二天,我担着行李,高高兴兴地到金矿报到了,开始了新的工作。

创建时期的三堂街金矿,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真正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当代的年轻人未曾经历过的,也是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百来个矿工,是按4个公社人口比例抽调上来的,没有工资,作为上交工,回生产队按同等劳力记工分,参加生产队的分配,一日三餐实行供给制,住在由当地生产队社员腾出的房间里。

矿部就设在贡照湾生产队的队屋里,办公室和广播室也在这里,队屋成了矿山的指挥中心。

但是,千难万难,都没有难倒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出来的人们,工人们确实有一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亦不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以及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冲天革命干劲,他们坚持先掘井,后建设的原则,做到生产、建设两不误,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渡过了一道道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没有矿部,由领导带头,组织工人业余劳动,挖平贡照湾前的一个小山头,从4个公社请来泥水匠、木工,突击两个月,一座崭新的平房便屹立在山头上,矿部食堂、机关和职工便搬进了新房。

图片

电力不足,高压电一时无法接通,便决定在贡照湾右侧山腰修建机房,矿部立即组织工人打出地基,修筑了200多米的上山公路。

三堂街镇到金矿虽有一条毛坯公路,但龙头坝的桥不坚实,发电机组和建厂设备无法运进。便组织50多人的突击队,战斗了一天大半晚,修起了一座钢筋水坭桥。

我记得当时,在家的矿领导和全体行管人员,都作为一名突击队员,参加了修桥战斗。白天,气温下降,乌云滚滚,北风嗖嗖;黄昏,下起了雪粒。可突击队员打着手电,举起火把,不顾泥水满身,汗流直淌,一直坚持把桥修好才收工,直至午夜十二点多才完成。

就这样,经过近1年的艰苦创业,一座新的金矿终于建成了,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