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山歌

父亲是山歌手,唱山歌很有名气,70年代洋县文化馆去我老家采风,在我父亲那里录制了好多山歌,可能现在还保存在文化…

父亲是山歌手,唱山歌很有名气,70年代洋县文化馆去我老家采风,在我父亲那里录制了好多山歌,可能现在还保存在文化馆里。
其实我很少听父亲唱歌,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家人多劳少,父亲的压力很重,也很劳累,每天都天明而作,天黑而息。默默少语,只是偶尔喝点小酒,兴奋时才唱几声,特别是高腔调子,那真是高亢辽远,声传数里。

随便聊聊的图片

父亲从幼年和我爸爷一起生活,爸爷是老驾长,从老家菜坝河出来,辗转于汉江河畔,居无定所,靠租地务农,农闲时买柴火、驾船运输为生,后来定居于新铺渭门。母亲娘家是渭门齐家沟李家。李家在当时是大族,属于客家人,唱山歌自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好歌手,父亲成天和我娘舅们在一起,自然练就了一副好嗓子,记得山歌也很多,其中拉调子是唱山歌当中难度最大的,在众多的歌手当中,能拉高腔调子的却寥寥无几。父亲就是拉高腔调子的佼佼者。
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喝几杯自己烤的高粱酒,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他那时候练嗓子打对台的事。这练嗓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真要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黎明即起,来到河边,面对河水由低往高拔音,这样把嗓子练哑又练亮,坚持不懈,这样练出来的嗓子百唱不哑,而且像流水声那样清脆、高亢、辽远,这样才能和人家打对台。这时候,我们又缠着父亲给我们拉调子,父亲总是说老了拉不上去了,还说这唱歌是有讲究的,老了人唱孝歌,在屋里唱小调,只有打对台时才能拉调子。说起打对台,父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他们打对台的有趣、刺激的事。

 

要说打对台,就要先说唐将班。唐将班,是当时农民自发组织的给地主干活的民间组织,班里人数少则12人多则24人不等,隐含十二生肖、二十四孝的意思。班头负责揽活,班人众皆为弟兄,非常团结,亲如一家。传说唐将班名字来历,源于一个故事。传说唐王李世民,在逃亡时,被人追杀,逃到江边,没有渡船,眼看追兵将至,情况十分紧急,这时候,李世民看到一群在地里干活的农人,李世民求助于他们,这群农人二话没说,帮李世民脱掉甲胄,换上农人的衣服,和他们一起在地里干活。追兵到了,问农人看到过一个军人来过没有,农人回答泅渡过河了,追兵无可奈何走了。李世民得救了,笑着对这帮农人说:你们是我的唐将班啊,说要完走了。从此,这种给人干活的短工组织就叫唐将班。
唐将班给人干活换粮食,这是那些没有土地的农人一种生活渠道。洋县以东接近秦巴山区,这里早就有唱山歌的传统。两个唐将班碰到一起,且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干活,双方就用对歌来解除劳动的疲劳。对歌时,先用歌挑战对方:豌豆开花排队排,我与唐将打对台,你会唱歌你就来,不会唱歌滚球开。对方唱歌应战:豌豆开花排队排,我与唐将打对台,不怕你歌儿深似海,我船儿总在你水上来。这样打对台就正式拉开序幕。打对台不是应答式,主要比看谁的歌多,我唱一首,你如果也会唱,你就接唱一句,然后你唱一首,假如我也会唱,也接唱一句。假如我唱的歌对方不会唱接不上,就算对方输了。就这样一直你唱我接,直到对方接不上为止,好面子的掌柜家,索性在地头搭棚摆席,支持歌手唱歌。传说唱赢了,他的庄家就会大丰收,其实这是掌柜家讲排场的说辞而已。

 

歌手们用唱歌的形式,互相吹捧,互相打情骂俏,用唱歌说笑话,说故事,非常热闹。父亲就是在一次打对台中,一直唱了两天两夜,他用一首“蜜蜂调子”使对方接不上来,获得了胜利,因此也得了歌王的称号。父亲说到这里,那种胜利者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仿佛把我们带进那个热闹的场面,让我们久久沉浸在哪个美妙的境界里。
父亲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是他的聪慧、勤劳激励着我们,他的歌声永远回响在我的耳际。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