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欲人知也是真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这是来源《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这是来源《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段话,或者说是朱柏庐老先生关于人们如何对待善良与罪恶的一个观点。对此,我则持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观点也有些偏差。无论是大恶、小恶,作恶的人都不愿意让人知道,因为这不是光彩事儿!而我在这里重点陈述的是,“善欲人见”,也不是毛病。应该给予提倡、表奖!不应该以“不是真善”的断言来把人们的善良意念、言行,仰或是一点点善良的冲动都给抹杀,给人家扣上不是真善大帽子,让人家心里不爽。做了善事,不留姓名,做无名英雄,也不求回报,甚至是以德报怨,固然值得大力提倡,因为这是圣人、聖佛的境界;而做了善事,大力宣扬,也不是坏事。除了支持他本人自我宣传之外,我们旁观的人也应该给予宣传、肯定。有人说这是:“作秀”、“沽名钓誉”,我则觉得这“作秀”也好,“沽名钓誉”也罢,都不是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比较那些不作秀,不沽名钓誉的人,甚至是连“遮羞布”都不要的人,只管执意作恶,还要好些。因为,人家毕竟是做了善事,花钱、送物、付出了,只希望社会认可,众人点赞,也不过分。这自然比那些一毛不拔,一点好事也不做的,恶贯满盈的人还是要强一些的。按照“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逻辑,你如果行善,就只能是默默无闻,不能炫耀。炫耀了就不是真善!难道善行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吗?对善行者苛求,实际上也是在“杀善”。这应该正是恶人的招数,或者是他们希望达到的客观环境。他们把善人逼到最窄小的生存空间里,迫使所有的善人,或者是有一些善良的意愿、冲动的人,最后在无奈的情况下,一起与他们作恶。而今,古人提倡的所谓的“正人君子”,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也鲜有耳闻。为什么呢?这正是一些恶人或者是半恶的人们打压的结果。他们对善人和打算行善的人实行“道德绑架”:你是善人,你是有善心的人,你必须做得更好!你必须舍己为人!你不能有半点私心!你只能是“苦行僧”!而他们自己则为所欲为,明目张胆榨取善人的利益,过优越豪华的生活——因为我不是善人!我是普通人!这便是一些恶人,或者是善恶兼备的人的逻辑。据网上传,某大学有一学术晋升指标被一个人通过非正常手段窃取,而具有真才实学的应该晋升的却被搁置。这本来就令人气愤,而那窃取者居然厚颜无耻的找到那老实厚道的,有才华的,应该晋升的人说:“我们也得活着!”社会上的不公平,尤其是对善人和对善事的不公平,是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全民道德建设的大忌。从心理学上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初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嘛,在自身吃饱穿暖之后,总会产生善良的冲动,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赞许的。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也会有一些善念的。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绝大多数的都是善恶兼备的人。不可能用是不是善人和恶人来清楚区分。对于社会底层人来说,迫于生存的压力,做一些有违良心的恶事也是可能的。而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政策,就没有苛求向善之人,就已经给诸多恶人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这对于惩恶扬善是大有好处的。总之,我们不能苛求“善欲人知”、“善欲人见”的人,在大力提倡“真善人”的同时,也要鼓励那些所有“善欲人知”、“善欲人见”的人们,赞许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做得更好。到那时候,“作秀”就有可能是“真秀”;“沽名钓誉”的人也可能在名誉的作用下,成为好人、善人了。我们大多是凡夫俗子,距离“圣人”、“聖佛”的境界都相去甚远,但是,这决不排除每一个人都有慧根,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社会就会变成美好人间!”我想,如果把善行量化,记录在册,像是我们挣工资一样,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享受某种待遇,那样社会上的恶大概就会少些了吧!

随便聊聊的图片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