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游之4 淮安府署、总督漕运部院衙门和镇淮楼

可以说:江苏省淮安市因运河的开凿而兴起,因运河漕运的发展而繁荣。在漕运、河工、盐运等多重动力的助推下,运河是促…

可以说:江苏省淮安市因运河的开凿而兴起,因运河漕运的发展而繁荣。在漕运、河工、盐运等多重动力的助推下,运河是促成淮安从兴起到逐渐强盛的主要因素,共同塑造了淮安在运河城市群中南北咽喉的独特地位。

决定朝廷财政命脉的漕运,开始于春秋,发展于秦汉,昌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随便聊聊的图片

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境内长68公里,是淮安人的“母亲河”,她迤逦穿过淮安古城,成就了淮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明清时期的淮安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成为全国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淮盐集散“五大中心”。

此次游历古城,印象深刻的莫属淮安区的淮安府署了。淮安府署有着650年的历史,比故宫还要多出半个世纪。可以想象在悠长的岁月中在此上演和发生了多少故事。

图片

淮安府署,是现存的古代府级官衙建筑。府署的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千百年一如既往。淮安精致完善的配套服务,留住了客人,在淮安落地生根。淮安的清晏园是昔日江南河道总督署的西花园,其景致融合南北园林之长,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治水的主题,弥足珍贵。据说,著名的淮扬菜就是发源于清晏园河道总督的厨房。

图片

那么大的古府衙署,办公面积、环境、条件就相当可观了。淮安人复原了府衙各机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使我等原本只能仰观神秘之地的草民,居然能够一目了然曾经的官府之格调、格局和生活、娱乐环境。

在中央朝廷分为六部,淮安地方府署便分六科,文三科:礼科、户科、吏科,武三科:兵科、刑科、工科,你能在此看到一个完整微缩的清代小朝廷。还有厢房、戏台、家庙、神祠、银库和一座不小的后花园。

图片

要说印象最深的莫过府署随处可见的楹联。淮安府署中的楹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寓意深刻且引人深思。淮安府署的大堂也就是公堂占地500多平,堂上红匾:忠爱。像不像现在的“为人民服务”?大堂前有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明确表示:地方官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图片

大堂之后就是二堂,那些不便公开审理的案件,一般就得在这里审办了。这里也有一副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上鸦啼雀噪恐有冤情。”可能是借此告诫自己以及后来人,千万不可被表面的繁华景象所迷惑,还应当细致入微,为百姓清冤雪恨。

图片

每到夜晚运河两岸,桨声灯影,一如千年前那样繁荣兴盛。古城新韵,活力无边,展示着运河儿女谱写的新的篇章。

漕运总督府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2002年8月,淮安市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迹皆毁于上世纪40年代。房基、础石仍存。

图片

总督漕运部院衙门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不但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

当时,建筑规模宏伟,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轴线上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堂、淮河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更值得一提的是衙门前有一对纤尘不染全国罕见的白矾石的石狮。据说是元代波斯(今伊朗)进贡的两对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狮,一对运送京都,一对被国舅留在淮安。可惜这对石狮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砸成碎片。

图片

2002年,在城市的建筑施工中,漕运总督部院遗址被发掘后,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这一历史上重要的遗迹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保护,进一步较为完整的研究古代的漕运史,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先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建设漕运广场的基础上建一座中国漕运历史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开馆。

图片

镇淮楼雄踞于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为淮安古城象征之一。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因其“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为当时南北交通之命脉,南粮北运、淮安是枢纽,故商业十分发达。

元代时此楼悬挂的是:“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时除枢纽外此楼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

图片

镇淮楼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

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张其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

淮安府署、镇淮楼,一南一北,像两位万夫莫开的将军,守护着城内的一草一木。淮安的建筑,总给人刚直之感,似乎下一秒就要披甲戴盔,跨上战马,与百万雄兵拼个你死我活。等风熄了,雨落了,又深藏功名,化身镇尺,为淮安压住两千年的文脉。

淮安还保留了历史上著名的河下古镇,很有特色。

图片

河下古镇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风格的民居与建筑群。巷道两边很多民居的室内已经做过了一些改建,以适应日常居住的需求,但是建筑的外墙尤其是临街面的墙体,以及房顶外体,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原来的模样。

图片

 

石板路,雕纹木窗,砖雕,石雕,清水墙,粉白墙,青砖,黛瓦,瓦上的福禄太平,巷子里的百年老宅,无一不在以沉默的方式跟游人诉说着河下沧桑的岁月斑痕。

图片

古镇距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据记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进士之乡”之称。镇上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河下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古迹。这里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图片

沈坤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与吴承恩是同窗好友。状元府门前附近的空地上,有一组壮丁抬轿子的青铜雕像,轿子前方是状元楼,楼前立着一尊骑在马背上的驿使雕像,似乎在高声报喜:“沈公子高中状元!”

图片

吴承恩故居,一座典型的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主要由吴承恩故居本体、吴承恩生平陈列厅、玄奘纪念堂、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六小龄童工作室五个部分组成。

图片

河下,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对“文化”的最深沉的眷恋和执着。鲜衣怒马已成历史,河下如今只留下静静的庭院花开,长短巷里的怡然,巷子上空的闲云,和悠悠流长的里运河水。

了解了淮安,就了解到中国古老的运河文化。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