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瓣心香献给她——《碎月印记》书稿读后感

一本厚厚的书稿,摆在我的案头,捧在手里,细细品读。文字的味道,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透着酸甜苦辣的人生轨迹,…

一本厚厚的书稿,摆在我的案头,捧在手里,细细品读。文字的味道,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透着酸甜苦辣的人生轨迹,以及奋斗背后的艰辛,成功后的喜悦。一如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没有任何的添加剂,让人越嚼越香甜。

随便聊聊的图片

文章不是名人名作,作者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一位普通的退休教师,一个从教近四十年的优秀教师。在职时候,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荣誉,奖状证书摞起来足有半尺厚。收获了希望,桃李满天下,子弟品学兼优。得到了回报,她的学生大都学业有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发挥作用,让她倍感欣慰和骄傲。

 

她叫郭志英,我的老同学,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

 

退休后,她行走在晚霞的余晖里,老有所为,笔耕不缀,用文字装点晚年生活,回眸风雨兼程的蹉跎岁月。她那盏心灯,照亮了她的成长心路,封尘的记忆,难忘的乡愁,从教路上的坎坎坷坷,像影视剧镜头一样,在脑海里涌动。她再也坐不住了,把自己的人生旅途记录下来,作为一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让后人得到某种启迪,了却自己的一份心愿。

 

她出身在郭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方十七就“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而小志英身高不及锅台,十岁就学会了拉风箱,烧火做饭,烧糊了铁锅,一锅饼子成了黑饹馇。懂事的她,急得哇哇直哭,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一锅饼子烧糊了,等于全家一天的伙食没了。小志英姐妹四个,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老三接着穿。去学校读书,小同学们带着玉米饼子,她却带着“胶皮干粮”(红薯面),她不在乎这些,知道家里困难,从来不与同学们攀比。她自嘲地开玩笑:红薯糖分高营养丰富,是补脑的,吃了可以考个好成绩。

 

天有不测风云,漏房偏遇连阴雨。年轻的母亲和小妹因病相继去世,一如晴天霹雳,打在父亲头上,伤在小志英姐妹心里,让这个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家人生活在阴云里,她理解父亲的不易及苦衷,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她要为父亲分担一份忧愁,他和大姐对父亲言听计从,从不惹父亲生气。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衣服,但小志英和大姐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明事理的父亲,要做孩子们的靠背,要做孩子们的扶手,把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人。繁重的家务,让大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为了家庭,本来可以上高中的二姐,把机会让给志英妹妹。在学校里,她奋发读书,门门功课都是前三名,六十年代初,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无极中学初中部。三年后,又考入高中部。那个年代,全县能考入高中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一个县只招收两个班共百人左右,她就是其中一个。

 

中学时期,她读书如饥似渴,积极要求进步。她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无极中学——我人生的乳娘”一文中,她详细的阐述了老师们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事例。她怎能忘记,在他失去母亲的日子里,是老师们伸出慈母般的双手,给她送去钱粮,给她捐赠衣服,把濒临失学的她,重新拉回课堂。她怎能忘记,班主任老师骑车二十多里去郭庄,看望自己病重的母亲。她怎能忘记同学们的关爱,把结余的饭票塞到她手里,把该换洗的衣服脱下,换上同学的衣服。爱心无价,情谊更浓。他在文章里多次提到,是老师和同学们热情的帮助,使她才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1966年,众所周知,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来了,让她失去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停课闹革命,大串联,搞批斗,昔日的老师成了黑帮分子,让她实在不能理解。她同情老师们的遭遇,在宿舍里思索,和要好的同学们密语,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批斗会上,她躲在一边不言语,无奈的她,成了一名逍遥派。

 

1968年,学校一声令下,宣布在校学生全部毕业。毕业证没来得及发,她背起一包不愿意扔掉的书籍,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回乡当了一名公社社员。

 

1969年2月,是她人生中一个大的转折,她被大队正式招聘为民办教师,那年她才21岁,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此,她脱离了风吹日晒的体力劳动。让人羡慕的工分待遇,一年365天,天天有工分,每月还有6块钱的补贴,她终于有了回报家庭的机会。父亲高兴地合不上嘴,乡亲们都夸她是个有出息的好闺女,年龄不大,却给家庭有了贡献,她终于可以助父亲一臂之力,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有了一线生机。

 

踏上三尺讲台,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天真的脸庞,她彻底感动了,他要以自己的老师们为榜样,把爱心洒满课堂,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从此,爱上了教师这份光荣的职业。

 

1977年,文革结束的第二年,停止十年的高考招生恢复了,她很想去试一试,圆她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她拿出保存多年的高中课本开始复习,晚上她灯下彻夜复习功课,白天,她在学校里上课,和学生们一起唱歌,一切做游戏,她实在离不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孩子们更离不开她。终于,心里萌生了大胆的决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彻底打消了考大学的念头,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

 

1979年,命运之神向她招手,经过严格的考试,她从一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从此,她吃上了皇粮,挣上了国家工资。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大转折。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固然有它的偶然性,但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改变命运,智慧成就人生,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她从小学教育做起,连续八年当班主任,让她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八十年代初,公社成立了初中部,也是领导慧眼识珠,她被调入社中任教。九十年代初,他调入无极县实验学校,从此,她的视野更开阔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不负众望,一心扑在事业上。她课前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课堂上,她循循善诱,条理分明,声音明亮而甜美,曾被师生们誉为“小钢炮”的美称。

 

她在书稿里多次提到“莫讲收获,只求耕耘”。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她追求的信念。但领导没有忘记,社会不会忘记,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连续多年被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园丁、“三育人”标兵、优秀骨干教师。头上的桂冠,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压力、一种动力,鞭策着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1985年,她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她人生第三个重大转折。从此,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牢记入党誓词,脚踏实地,发扬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尺讲台挥教鞭,耕耘薄雾在教坛。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名辛劳的园丁,她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她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从教之路上,她一路踢踏一路歌,在铺满阳光的大道上,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

 

退休后的郭志英,依然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常回学校箴言献策,和青年老师们交流切磋教学经验。多年来,她和她的学生们联系不断,组成了忘年交,微信群是他们的交流平台,群里一声问候,一句嘱托,让她高兴万分。她嘱托学生们要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不要辜负家长和社会的希望,要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她爱好写作,是正道善行公众号的忠实朋友,是文友荟萃群里的活跃分子。她经常和无极籍写作爱好者们互动交流,经常发表正能量的文章,她不会写卿卿我我的爱情故事,不写花花草草的路边新闻,没有华丽的词藻形容,没有华而不实的言辞叙述。只有满满的回忆文字,娓娓道来,文字朴实无华,有感而发,是她真情的自然表白,文字跳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风景,正是郭志英老师的桑榆芳华。她不老的心态,伴随着不老的岁月,让她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公园里散步,朋友圈聊天,星期天,指导外孙女的作业。那双执教鞭写教案的手,从没有歇息过,她卧室的写字台上,摆着稿纸笔墨。夜晚,灯火阑珊处,她窗前的台灯明亮一直到深夜,她的人生日记还没有写完。要一直写下去,用心谱写着她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期待着郭志英老师的书稿,早日出版,让文友们先睹为快。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